C114通信網  |  通信人家園

市場
2013/7/10 16:05

運營商切入互聯(lián)網電視戰(zhàn)局 加速平臺化運營破OTT魔咒

通信信息報  林政偉

隨著互聯(lián)網視頻市場的一路高歌猛進,國內三大運營商終于按耐不住,紛紛涉水OTT TV市場。據悉,中國聯(lián)通、中國移動中國電信正在多地試驗與視頻內容提供商、互聯(lián)網電視牌照方合作,推出高清機頂盒,向用戶收取一定功能費;ヂ(lián)網電視能夠在一定曾度上緩解運營商逐漸淪為啞管道化趨勢,并且這也是運營商提供平臺化運營的良好契機。

運營商圈地OTT TV

市場調研顯示當前傳統(tǒng)電視作為主流媒體已經覆蓋不到主流人群。電視人群中15~35歲只占35.4%;而網絡視頻人群中15~35歲的則超過70%。據統(tǒng)計,全球僅OTT TV市場的業(yè)務規(guī)模就超過5000億美元,到2016年將會有40億以上家庭用戶使用OTT TV業(yè)務。在移動互聯(lián)網蓬勃發(fā)展之際,一方面,可以看出傳統(tǒng)電視正逐步弱化,越來越多的人逐漸加入OTT TV大軍之中;另一方面,運營商入局OTT TV市場對打破OTT魔咒會是一個不錯的嘗試機會。

近日,上海電信寬帶資費中提供了包兩年寬帶,送機頂盒,IPTV業(yè)務19元/月,OTT TV業(yè)務15元/月。同時聯(lián)合天翼視訊,展示其OTT TV業(yè)務。內容平臺由天翼視訊打造,機頂盒由天翼視訊與海信聯(lián)合推出,支持IPTV、OTT TV,此外還支持Andriod應用、遠程醫(yī)療、教育等。據悉,在南方多省市,中國電信與內容合作商正在廣泛合作推廣OTT機頂盒。

不單單是電信,上海聯(lián)通近日與樂視、百事通合作推出沃TV,并對10M以上寬帶用戶推出高清機頂盒,打造高清互聯(lián)網視頻;天津聯(lián)通展開試點,與愛奇藝搭建高清內容平臺,雙方分享OTT TV功能費。中國移動也在積極尋求與OTT牌照方合作,推出高清互聯(lián)網視頻。

對于三大運營商針對OTT TV展開的一系列圈地運動,長城證券分析認為,這將推動電信運營商加快IPTV+OTT發(fā)展,并推動廣電體系加快網絡改造和業(yè)務融合步伐。在OTT TV領域,不管是以廣電系還是新興互聯(lián)網企業(yè)系,電信運營商正與其展開競合大戲。電信運營商的入局意味著OTT TV市場將開啟新一輪的圈地爭奪戰(zhàn)。

OTT TV考量運營商軟硬件整合實力

從2011年開始OTT TV就迅速燎原中國市場,2011年10月28日廣電總局下發(fā)了《持有互聯(lián)網電視牌照機構運營管理要求》的通知,建立了對OTT TV的“內容+集成”雙重牌照監(jiān)管體系。一下子就有7家企業(yè)擁有互聯(lián)網電視運營牌照,同時,互聯(lián)網服務商、IT廠商、電視終端廠商等群雄爭相進入OTT TV行業(yè)。雖然市場競爭激烈,但電信運營商在這一市場還是具備一定的優(yōu)勢。

基礎網絡的優(yōu)勢是運營商拓展OTT TV的首要法寶。要知道OTT TV是始終依托于運營商的寬帶互聯(lián)網,其“可管可控、安全可靠”電信級傳輸網絡不管是哪一家企業(yè)都無法與之比擬。傳統(tǒng)的企業(yè)只能通過普通公共寬帶互聯(lián)網傳送的OTT,而電信運營商可以依托現有的IPTV平臺傳送給客戶。這樣,電信運營商掌控傳輸網絡上,可有效地協(xié)調用戶選擇及提高對用戶的服務質量。

龐大的用戶基數是運營商堅強后盾。在運營商入局OTT TV前,IPTV一直是運營商主導的視頻產業(yè)。工信部6月披露的IPTV用戶數據,今年前5個月用戶數凈增310.8萬,同比增長46.4%,總數達2485萬;收入15.8億元,同比增長42.9%。因此,運營商一旦在IPTV+OTT實施完善后,那么再加上有線寬帶用戶的支援,布局OTT TV市場的前景看起來非常廣闊。不僅如此,電信運營商在網絡改造的投入上早已占得先機。目前,個人寬帶邁入百兆時代,電信運營商可以提供20M甚至更多,但廣電運營商的寬帶多在10M以下。

不過,電信運營商的劣勢也顯而易見。OTT TV的內容運營主要是針對其內容來源,必須由獲得互聯(lián)網內容服務牌照的廣電播出機構提供,非廣電機構難以參與。在訪問牌照方提供的內容,不能自由訪問公共互聯(lián)網。同時,OTT TV只是運營商探求新業(yè)務增長點的一個方面,與專注OTT TV的企業(yè)相比,運營商的傳統(tǒng)渠道建設在開放性上還不夠精細化,渠道功能單一、與用戶者協(xié)調交換性差。

精細平臺化服務是關鍵

電信運營商入局OTT TV市場是加速平臺化運營的重大邁步。不僅能夠有效推動產品業(yè)務新增長點的爆發(fā)而且緩解OTT所帶來的沖擊。

由于新興互聯(lián)網的崛起,微信等OTT應用對運營商業(yè)務的替代效應日益顯現。當下,運營商在應對OTT業(yè)務挑戰(zhàn)最常用的方法不外乎降低業(yè)務資費,提高自身業(yè)務服務質量以及向使用運營商網絡的OTT服務商收取更高費用等。然而這些都不是長久之計,管道是運營商安身立命之所,無論是智能管道的搭建還是去電信化轉型,運營商都需要圍繞管道做文章,否則離開了管道,任何方向的轉型都是舍本逐末。而管道要發(fā)揮作用依賴于平臺,因此聚合平臺的搭建,探索平臺經濟是運營商應對OTT沖擊的關鍵,也是運營商要成就自己最強大OTT服務商愿景的必經之路。

目前看來,國內運營商在探索平臺經濟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。平臺化建設意味著運營商自身的基礎傳輸或計算資源向外開放,使自身的能力可以為外界方便調用。當大量的原始核心能力被四處調用,彌漫于數字空間的各個角落中的時候也使自己更加不可替代。在國外,英國電信通過Mushup等界面標準工具,可供第三方集成自己的話音、帶寬、信令控制、交換等能力,從而生成新的應用,與此同時使自身的帶寬能力得到廣泛的部署運用。

因此,電信運營商在逐步開放平臺的同時,所需要考慮的是如何開放網絡資源和渠道資源及服務內容,把最優(yōu)質的IT基礎設施和網絡資源,最全面的用戶行為和信息聚合能力,和互聯(lián)網內容廠商互補的線下服務和營銷渠道有效的結合,做到內容、信息、服務、終端、帶寬、數據、用戶渠道等價值鏈緊密的合為一體,那樣才能有機會在加速平臺化運營中破解OTT魔咒。

給作者點贊
0 VS 0
寫得不太好

免責聲明: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與C114通信網無關。其原創(chuàng)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,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、文字的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

熱門文章
    最新視頻
    為您推薦

      C114簡介 | 聯(lián)系我們 | 網站地圖 | 手機版

      Copyright©1999-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| 滬ICP備12002291號

      C114 通信網 版權所有 舉報電話:021-54451141